火狐体育娱乐在线官网

火狐体育娱乐在线官网

石墨铣刀

当前位置: 首页 > 火狐体育娱乐在线官网 > 石墨铣刀

【视频】​齐喆:让工艺美术进入更广阔的当代空间走进名家工作室⑬

时间: 2024-08-24 18:53:58 |   作者: 石墨铣刀

产品概述

  “我要让自己每天的工作从看到喜欢的画作开始,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推门走进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伦勃朗、毕加索、潘行健、郑爽等等国内外艺术家以及他自己的画作。

  自从三年前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就撤掉了原来位于芳村那个大一些的工作室,搬回广美老校区,以便集中自己的时间、空间。现在,他的工作室位于广美昌岗校区设计楼。

  多年前,齐喆在这栋大楼的原址上进行过毕业创作,并留影纪念,这张照片如今就贴在工作室的墙上。“这么多年来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这里。”齐喆说。

  两侧墙上都挂满各式书画,随手可及又是各式雕塑、工艺美术品,满满当当,却有条不紊,显示出他追求完美的性格。

  前不久,羊城晚报记者为了在同一栋楼探访过广美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副院长刘平云的冰墩墩“产房”。齐喆笑称,他们两人的工作室有可能可以并列这一组“岭南美术名家工作室”中面积最小的。

  齐喆自小是一个好学生,可谓“别人家的孩子”,前辈缘、老师缘特别深厚。工作室的摆设都见证着他与前辈的交往。

  这些来自良师益友的藏品,既装点了工作环境,更是工作室主人内心能量的重要来源——广州美术学院杨之光教授为他题写的斋号“德不孤斋”、中央美院侯一民教授所书的李白诗句“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等,都是前辈对他的殷殷寄语。

  近年,齐喆有多篇论文、评论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达数十万字。这些文风通达、观点鲜明的文字,让齐喆收到不少重要刊物的约稿。潘行健教授就笑言:“说不定,知道齐喆文章的人比知道他画作的人还要多些。”

  “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这是齐喆收藏的启功先生五言对联,也是他努力践行的行文处事方式。

  齐喆向记者展示了他特意从日本购得的一批木刻刀具。这些刻刀的木质刀柄色泽深浅不一,齐喆拿着一把他最为钟爱的“圆月弯刀”说:“用得多的刀柄就深色一点,可见艺术家和工具、材质的关系。”

  材质是齐喆艺术创作的关键词之一。他本科学习壁画,研究生攻读版画,都是强调与材质打交道的艺术门类。潘行健认为,壁画所具有的平面性、质材性、制作性乃至装饰性等,都为齐喆认识版画做了铺垫。

  如今,作为学院的掌门人,齐喆日渐展现自己对工艺美术学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解。

  2022年5月19日,他主持的课题《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获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已是2018年工艺美术院重建以来第二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此外,该学院还获得了国家一流专业、省级攀峰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平台等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齐喆看来,工艺美术随时代而发展,要“出圈”,不可因循守旧。过去的工艺美术更强调手艺与实质物料的结合,靠人手和物质材料非间接接触;如今学院则引入三维建模等新课程,师生开始共同探索在电脑上进行虚拟创作。

  他说:“当下的工艺美术要摆脱狭小的美术圈,进入现代的社会生活中去,进入到更广阔的当代空间里。真正好的作品应该为更广大的人群喜爱。”

  上世纪70年代末,在时任广东省美协主席黄新波的推荐下,广美教授蔡克振结合广东阳江漆艺厂技师,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了巨幅的漆壁画作品《葵乡》,成为传统手工艺进入现代高端空间的早期重要范例。

  齐喆说:“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在广美工艺人身上,我们从始至终努力让传统与时代审美结合,走进现代空间中去。”

  曾经,齐喆鲜明地将自己从事的两大艺术门类分野开来:壁画链接“大我”,版画抒发“小我”。多年后,他实现了自我认识的180度转变:壁画和版画有着内在的共通之处,都属于公共艺术;版画也要走出学院,走向公众。

  在工作室的电脑桌上,笔筒里放着红线女艺术中心开发的一款文创折扇,上书粤剧艺术家红线女生前名句:“我的艺术属于人民。”

  齐喆:版画和壁画都曾有过非常辉煌、光荣的历史,而从我开始求学的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两个画种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我坚持认为,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前辈们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没理由在今天这么优渥的条件下,做得比前人差。

  在过去一段时期,壁画和版画的矛盾交织在我身上。这两个艺术门类看上去相差甚远,版画小,壁画大。壁画的创作、展示始终离不开公众,更离不开甲方,由此我将壁画作为自己连接社会的方式。如果说壁画是“大我”的抒发口,那么版画则是“小我”的体现。

  新时期以来,学院版画的创作越发注重本体语言,相对拉开了自己和受众的距离。而我早期曾写文章,反复强调版画就是自我表达的手段。

  齐喆:是的。我现在认为,今天的艺术家要让版画重新成为大众的艺术。其实,壁画和版画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比如应深度接触研究材料、缜密规划制作周期等。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

  上世纪,它们都因为传播性、公共性,得到过鲁迅先生的高度关注。他引领和推动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也专门推介过墨西哥壁画。鲁迅先生强调,版画和壁画都是走出书斋、属于人民的艺术,当时的中国特别需要这样的艺术。今天也是如此。

  齐喆:近些年,中国的公共艺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常繁荣。越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保持冷静,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虽然当下迎来了全景式的繁荣,但落实到具体作品上,依然比较缺乏能够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至今为止,以张仃为代表的老一辈壁画家的作品依然是中国当代壁画的扛鼎之作。

  之前,我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专门探讨过公共壁画的创作问题,以及壁画在城市发展中如何发挥正面作用。我认为现阶段的城市公共审美基础还有待提升,应强调公共艺术中专家的引领作用,壁画的自我评价体系亟待完善。壁画和建筑空间紧密关联,要考虑多种复杂因素,是艺术和建筑的有机结合。

  不是把一张画画大了,放在墙上,那就叫壁画、就是公共艺术。有一些地方将插画性质的作品放大到公共空间上,是对壁画非常大的误解。

  羊城晚报:您的工作室里收藏不少广美前辈的作品。在广美求学期间,哪些老师对您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大?

  齐喆:在我的成长中一直受到不同的名家名师指引,遇到好的老师就像遇到灯塔。在广美,我遇到三位对自己影响至深的老师,至今我都定期就要找他们聊天、获取能量。

  一位是我本科时的系主任曹国昌教授。他不善言辞,总是笑嘻嘻地说“好玩就行”。曹老师所说的“好玩”其实是指作品的“趣味性”,他更愿意用最质朴的话教我以轻松的心态看待艺术、看待世事。对于我这个处女座来说,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疏导。

  一位是我的硕士导师潘行健教授。他就像我的父亲一样,也的确和我的父亲同龄。当我从壁画转型到版画的时候,他发现了我的不同之处,教我创作的框架和方法,捕捉和引导我的闪光点。此后我们成为同行,至今他仍是与我交流教育、管理问题最多的良师。

  第三位是郑爽老师,我后来选择版画,就和对她作品那种深刻、美好的印象有关。郑老师不远千里从北京来到广州,远离熟悉的环境。她的人生和艺术,都一直远离了某种潮流,坚守着内心的自我。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自我。那是一个艺术创作者必须及早、及时有效地发现的东西。假如没有了自我,一个人的艺术不会有前途。

  在我进入工作领域之后,又先后遇到了唐小禾、侯一民、孙景波等几位先生,他们都对我关爱有加,对我的创作和人生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齐喆:老实说,影响挺大。在我熟悉的前辈中,唐小禾老师曾经做过十年的湖北美院院长,他觉得这十年影响了自己的创作,所以建议我还是要以创作为主。另一位潘行健老师在广美当了八年的副院长,可他认为做什么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人在不同的阶段做好不同的事情,也是最好的经历。

  我认同潘老师的观点,但也一度很纠结。于是我找了两个纾解的方式:一是写作,思考是能持续的,用碎片化的时间把想法写出来;另一个是收藏,用好的艺术品安慰自己无法集中精力搞创作而焦虑的内心。

  当然,也有很多身边人反对我担任行政职务,最反对的就是我父亲和郑爽老师。父亲主要是担心我的身体健康,郑老师则说,你现在创作状态这么好,创作受影响太可惜。跟我同龄的同事胡斌教授也总讲,个人创作何时都不能停。这句话每次都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

  我明年就要50岁了,这一个数字有点沉重,是所谓的年近半百。我要好好思考一下接下来一段人生的规划。师友们这些真诚的劝诫,一直让我想尽办法挤出时间也要保持创作,平衡好教育管理者、教师、艺术家三者的身份。

  1973年出生于郑州,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壁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等。多次受邀担任“全国美术作品展”“国际壁画双年展”“全国壁画大展”“国家艺术基金”组委、评委等职。

  出版《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广东壁画研究》等专著6本。作品被中国版画博物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曾应邀为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珠岛宾馆贵宾楼、广州白云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维多利广场等地创作多幅大型壁画。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总统筹:孙爱群 陈桥生执行统筹:邓 琼 吴小攀 朱绍杰

  主办单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合作单位: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画院 广东美术馆 广州雕塑院